http://www.kuqin.com/web/20090105/32563.html 网站加速:Cache为王篇
http://blog.csdn.net/booboo2006/archive/2010/11/04/5987707.aspx Web前端-HTTP Cache-control
http://woodpecker.org.cn/abyteofpython_cn/chinese/ 简明 Python 教程
http://www.seozac.com/seobook/ SEO教程
每次重装系统后,putty的session就没有了,需要重新设置,能不能保存之,待下次恢复?
答案是可以的,putty的session设置保存在注册表中:
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SimonTatham
打开注册表,选中这一项,选择导出,就完成备份了
下次重装系统时,只需要导入注册表就可以了。
其他putty相关文章 http://mylinux.5d6d.com/search.php?action=tag&name=putty
SYN_RECV状态,顾名思义,是收到SYN包后应该置的状态。关于SYN_RECV状态,受某些教科书的误导,我以前一直理解为服务器收到SYN包后应该置此状态。也没细想到底是置那个socket的状态,最近在看三次握手协议在linux内核中的实现时,才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应该是置连接套接字的状态而非监听套接字的状态。
通常,SYN包只用于TCP三次握手协议中。常见的tcp三次握手协议过程(当然还有同时连接、
半连接等其它一些情况)如下:
1、client SYN包---> server
2、client <---SYN包/ACK包 server
3、client ACK包---> server
根据tcp状态图,对应下述4个状态的变化
a、client发送完毕,状态变成SYN_SEND;
b、server收到SYN报并发送ack确认包和SYN包,状态变为SYN_RECV
c、client发送ack包完毕,状态变成ESTABLISHED
d、server发送ack包完毕,状态变成ESTABLISHED
在linux内核中,上述几个状态对应为TCP_SYN_SEND、TCP_SYN_RECV、TCP_ESTABLISHED.
RFC793中关于SYN_RECV状态的描述如下:
SYN-RECEIVED - represents waiting for a confirming connection
request acknowledgment after having both received and sent a
connection request.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状态是在本端接收到对端连接请求,并发送连接对端请求后,等待对端应答时所置的状态。所以,本质上连接的过程是双方请求应答的来回,应该称四次握手,只是常见的应用以c/s模式为主,而linux、包括绝大部分操作系统都把服务器端的应答和请求封装在一个包里面。
但在linux内核中,却是在监听套接字收到了客户端的ACK包后,才创建连接套接字并初始化为TCP_SYN_RECV状态,如下函数调用关系:
tcp_v4_rcv-->tcp_v4_do_rcv-->tcp_v4_hnd_req-->tcp_check_req-->
tcp_v4_syn_recv_sock-->tcp_create_openreq_child...
struct sock *tcp_create_openreq_child(struct sock *sk, struct open_request *req, struct sk_buff *skb)
{
struct sock *newsk = sk_alloc(PF_INET, GFP_ATOMIC, 0); /*创建连接sock结构*/
if(newsk != NULL) {
struct tcp_opt *newtp;
...
memcpy(newsk, sk, sizeof(*newsk));
newsk->state = TCP_SYN_RECV; /*置初始状态为SYN_RECV*/
//以下为一些初始化newsk结构的操作
...
}
这里似乎都正常了,但还有一点,服务器收到ACK包后,状态应该改为连接状态,而此时连接套接字的状态还是TCP_SYN_RECV
原因在于现在对ack包还没处理完,^_^,如下:
int tcp_v4_do_rcv(struct sock *sk, struct sk_buff *skb)
{
...
if (sk->state == TCP_LISTEN) { //此处是监听套接字的状态
struct sock *nsk = tcp_v4_hnd_req(sk, skb); //获得了上面讲的连接套接字
if (!nsk)
goto discard;
if (nsk != sk) { //显然监听与连接套接字不等
if (tcp_child_process(sk, nsk, skb)) //此处调用tcp_rcv_state_process置套接字为连接建立状态
goto reset;
return 0;
}
}
...
}
可见,在linux内核中,SYN_RECV状态的保持时间是非常短暂的(也很难创建条件让此状态保持),这也是我们实际应用中通过netstat基本看不到这个状态的原因。
ctime 是在写入文件、更改所有者、权限或链接设置时随 Inode 的内容更改而更改的。
atime 是在读取文件或者执行文件时更改的
mtime 是在写入文件时随文件内容的更改而更改的。
1 下载
cd /usr/local/src/
wget http://fastdfs.googlecode.com/files/FastDFS_v1.22.tar.gz
2 安装libevent
【要想支持web,得需要配置libevent-1.4x...
下载地址为:http://down1.chinaunix.net/distfiles/libevent-1.4.9-stable.tar.gz
需要注意的是,编译libevent的时候,需要指定 --prefix=/usr】
3 安装配置fastdfs
tar zxvf FastDFS_v1.22.tar.gz
cd FastDFS
vim make.sh
找到
#WITH_HTTPD=1 //支持web
#WITH_LINUX_SERVICE=1 //安装成操作系统的服务
需要把这两行的#去掉
./make.sh && ./make.sh install
4 修改配置文件
FastDFS 分为三种角色(跟踪器 tracker ; 存储器 storage; 客户端 client),三种角色的配置文件时不相同的,需要注意的是,三种角色都需要编译安装fastdfs,即执行前三步,作为client是可以不打开WITH_HTTPD=1这个功能的。当编译安装完fastdfs后,自动会在/etc/fdfs下面生成client.conf http.conf mime.types storage.conf tracker.conf 这些文件的,只要我们稍微改动一下就可以了。 分别介绍三种角色的配置文件:
tracker :
disabled=false
bind_addr=
port=22122
network_timeout=60
base_path=/FastDFS
max_connections=256
# the method of selecting group to upload files
# 0: round robin
# 1: specify group
# 2: load balance, select the max free space group to upload file
store_lookup=2
# which group to upload file
# when store_lookup set to 1, must set store_group to the group name
store_group=group1
# which storage server to upload file
# 0: round robin (default)
# 1: the first server order by ip address
store_server=0
# which path(means disk or mount point) of the storage server to upload file
# 0: round robin
# 2: load balance, select the max free space path to upload file
store_path=0
# which storage server to download file
# 0: round robin (default)
# 1: the source storage server which the current file uploaded to
download_server=0
# reserved storage space for system or other applications.
# if the free(available) space of any stoarge server in
# a group <= reserved_storage_space,
# no file can be uploaded to this group.
# bytes unit can be one of follows:
### G or g for gigabyte(GB)
### M or m for megabyte(MB)
### K or k for kilobyte(KB)
### no unit for byte(B)
reserved_storage_space = 4GB
#standard log level as syslog, case insensitive, value list:
### emerg for emergency
### alert
### crit for critical
### error
### warn for warning
### notice
### info
### debug
log_level=info
#unix group name to run this program,
#not set (empty) means run by the group of current user
run_by_group=
#unix username to run this program,
#not set (empty) means run by current user
run_by_user=
# allow_hosts can ocur more than once, host can be hostname or ip address,
# "*" means match all ip addresses, can use range like this: 10.0.1.[1-15,20] or
# host[01-08,20-25].domain.com, for example:
# allow_hosts=10.0.1.[1-15,20]
# allow_hosts=host[01-08,20-25].domain.com
allow_hosts=*
# sync log buff to disk every interval seconds
# default value is 10 seconds
sync_log_buff_interval = 10
# check storage server alive interval
check_active_interval = 120
# thread stack size, should > 512KB
# default value is 1MB
thread_stack_size=1MB
#HTTP settings
http.disabled=false
http.server_port=80
#use "#include" directive to include http other settiongs
#include /etc/fdfs/http.conf
注:等改完tracker.conf后就可以启动了,在启动前,需要去建立basedir /FaseDFS 目录,否则启动不了服务
启动方法: /etc/init.d/fdfs_trackerd start
storage:
disabled=false
group_name=group1
bind_addr=
port=23000
network_timeout=60
heart_beat_interval=30
stat_report_interval=60
base_path=/FastDFS
max_connections=256
# when no entry to sync, try read binlog again after X milliseconds
# 0 for try again immediately (not need to wait)
sync_wait_msec=200
# after sync a file, usleep milliseconds
# 0 for sync successively (never call usleep)
sync_interval=0
# sync start time of a day, time format: Hour:Minute
# Hour from 0 to 23, Minute from 0 to 59
sync_start_time=00:00
# sync end time of a day, time format: Hour:Minute
# Hour from 0 to 23, Minute from 0 to 59
sync_end_time=23:59
# path(disk or mount point) count, default value is 1
store_path_count=1
# store_path#, based 0, if store_path0 not exists, it's value is base_path
# the paths must be exist
store_path0=/FastDFS
#store_path1=/home/yuqing/fastdfs2
# subdir_count * subdir_count directories will be auto created under each
# store_path (disk), value can be 1 to 256, default value is 256
subdir_count_per_path=256
# tracker_server can ocur more than once, and tracker_server format is
# "host:port", host can be hostname or ip address
tracker_server=58.215.87.170:22122
tracker_server=124.238.249.138:22122
#standard log level as syslog, case insensitive, value list:
### emerg for emergency
### alert
### crit for critical
### error
### warn for warning
### notice
### info
### debug
log_level=info
#unix group name to run this program,
#not set (empty) means run by the group of current user
run_by_group=
#unix username to run this program,
#not set (empty) means run by current user
run_by_user=
# allow_hosts can ocur more than once, host can be hostname or ip address,
# "*" means match all ip addresses, can use range like this: 10.0.1.[1-15,20] or
# host[01-08,20-25].domain.com, for example:
# allow_hosts=10.0.1.[1-15,20]
# allow_hosts=host[01-08,20-25].domain.com
allow_hosts=*
# the mode of the files distributed to the data path
# 0: round robin(default)
# 1: random, distributted by hash code
file_distribute_path_mode=0
# valid when file_distribute_to_path is set to 0 (round robin),
# when the written file count reaches this number, then rotate to next path
# default value is 100
file_distribute_rotate_count=100
# call fsync to disk when write big file
# 0: never call fsync
# other: call fsync when written bytes >= this bytes
# default value is 0 (never call fsync)
fsync_after_written_bytes=0
# sync log buff to disk every interval seconds
# default value is 10 seconds
sync_log_buff_interval=10
# sync binlog buff / cache to disk every interval seconds
# this parameter is valid when write_to_binlog set to 1
# default value is 60 seconds
sync_binlog_buff_interval=60
# thread stack size, should > 512KB
# default value is 1MB
thread_stack_size=1MB
# if check file duplicate, when set to true, use FastDHT to store file indexes
# 1 or yes: need check
# 0 or no: do not check
# default value is 0
check_file_duplicate=0
# namespace for storing file indexes (key-value pairs)
# this item must be set when check_file_duplicate is true / on
key_namespace=FastDFS
# set keep_alive to 1 to enable persistent connection with FastDHT servers
# default value is 0 (short connection)
keep_alive=0
# you can use "#include filename" (not include double quotes) directive to
# load FastDHT server list, when the filename is a relative path such as
# pure filename, the base path is the base path of current/this config file.
# must set FastDHT server list when check_file_duplicate is true / on
# please see INSTALL of FastDHT for detail
##include /home/yuqing/fastdht/conf/fdht_servers.conf
#HTTP settings
http.disabled=false
http.server_port=80
http.trunk_size=256KB
#use #include directive to include HTTP other settiongs
#include http.conf
client:
network_timeout=60
base_path=/FastDFS
tracker_server=58.215.87.170:22122
tracker_server=124.238.249.138:22122
#standard log level as syslog, case insensitive, value list:
### emerg for emergency
### alert
### crit for critical
### error
### warn for warning
### notice
### info
### debug
log_level=info
#HTTP settings
http.tracker_server_port=80
#use #include directive to include HTTP other settiongs
#include http.conf
网站性能优化
http://www.dudo.org/article/WebDev/214.htm
在CDN 系统中squid 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保证cdn 网站加速系统,就要保护squid 的正常工作,下对squid 服务器读取出现104 connection reset by peer 如下图所示
这个原因是由什么引起的呢?经过在百度、google中查到说是开启了防火墙,或者说是查看访问日志。没有明显的解决方法。经过些天的努力,总算功夫没有白费,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法。
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机房的开启了防火墙,把CDN 系统中的squid 服务器地址拒绝掉了,也就是所说的CC防护,把CC防护关掉OK了。
2. 就是网站的源服务器的开启了windows 防火墙,或者瑞星之类的软件防火墙也拒绝掉了squid服务器的IP,软件防护墙比较容易解决,做一个IP策略就可以了。希望遇到这种情况的同志们,对你们有所帮助
vi /etc/nginx/nginx.conf
events {
worker_connections 1024;
}
调整为
events {
worker_connections 10240;
}
在Linux中打开了太多文件(Too many open files)的解决方法[root@lxadmin nginx]# cat /proc/sys/fs/file-max
8192
文件系统最大可打开文件数
[root@lxadmin nginx]# ulimit -n
1024
程序限制只能打开1024个文件
使用[root@lxadmin nginx]# ulimit -n 8192调整一下
或者永久调整打开文件数 可在启动文件/etc/rc.d/rc.local末尾添加(在/etc/sysctl.conf末尾添加fs.file-max=xxx无效)
本文来自:http://www.lihaixin.com/2008/11/ ... rver-error-884.html
1 安装FastDFS 1.22 http://mylinux.5d6d.com/thread-65-1-1.html
2 安装php扩展
cd /usr/local/src/FastDFS/php_client/
/usr/local/php/bin/phpize
./configure --with-php-config=/usr/local/php/bin/php-config
make
make install
3 修改配置文件
vim /usr/local/php/etc/php.ini
添加:
extension = fastdfs_client.so
fastdfs_client.tracker_group_count = 1
fastdfs_client.tracker_group0 = /etc/fdfs/client.conf
注: /etc/fdfs/cliet.conf 其实就是client的配置文件,详细内容见http://mylinux.5d6d.com/thread-65-1-1.html
4 cp ../conf/http.conf /etc/fdfs/
5 测试
/usr/local/php/bin/php -m 如果看到fastdfs_client 说明配置成功了。
此时就可以执行 /usr/local/php/bin/php fastdfs_test.php
* Broken links, ordered by link *损坏的链接,按链接顺序,列出网站中的中断连接(该链接的对象不存在,如http://mylinux.5d6d.com/www.gzzzjz.com/images/ysfw.jpg地址,每个中断链接下列出了存在这些中断链接的网页地址
* Broken links, ordered by page *损坏的链接,按网页顺序,表示网页中存在中断链接的网页,并在网页下方标出中断连接的地址
* List of redirected URLs *转向网址列表 列出重新转向定位的网址
* List of valid URLs you can submit to a search engine *名单有效的URL ,您可以提交到搜索引擎
* Site Map of HTML pages with a Title *包含一个标题的网页地图
* Broken page-local links *中断当地链接
* Orphan files *孤儿档案,孤立文件
* Statistics for managers *监督统计,对所有类型的网址进行统计
xenu的局限性:
1、只能测试链接存不存在,但无法验证链接的正确性;
2、若输入https://的地址,则无法测试;
Socket TIME_WAIT 问题
netstat -n | awk '/^tcp/ {++state[$NF]} END {for(key in state) print key,"\t",state[key]}'
会得到类似下面的结果,具体数字会有所不同:
LAST_ACK 1
SYN_RECV 14
ESTABLISHED 79
FIN_WAIT1 28
FIN_WAIT2 3
CLOSING 5
TIME_WAIT 1669
状态:描述
CLOSED:无连接是活动的或正在进行
LISTEN:服务器在等待进入呼叫
SYN_RECV:一个连接请求已经到达,等待确认
SYN_SENT:应用已经开始,打开一个连接
ESTABLISHED:正常数据传输状态
FIN_WAIT1:应用说它已经完成
FIN_WAIT2:另一边已同意释放
ITMED_WAIT:等待所有分组死掉
CLOSING:两边同时尝试关闭
TIME_WAIT:另一边已初始化一个释放
LAST_ACK:等待所有分组死掉
也就是说,这条命令可以把当前系统的网络连接状态分类汇总。
下面解释一下为啥要这样写:
一个简单的管道符连接了netstat和awk命令。
------------------------------------------------------------------
每个TCP报文在网络内的最长时间,就称为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它的作用和IP数据包的TTL类似。
RFC793指出,MSL的值是2分钟,但是在实际的实现中,常用的值有以下三种:30秒,1分钟,2分钟。
注意一个问题,进入TIME_WAIT状态的一般情况下是客户端,大多数服务器端一般执行被动关闭,不会进入TIME_WAIT状态,当在服务器端关闭某个服务再重新启动时,它是会进入TIME_WAIT状态的。
举例:
1.客户端连接服务器的80服务,这时客户端会启用一个本地的端口访问服务器的80,访问完成后关闭此连接,立刻再次访问服务器的80,这时客户端会启用另一个本地的端口,而不是刚才使用的那个本地端口。原因就是刚才的那个连接还处于TIME_WAIT状态。
2.客户端连接服务器的80服务,这时服务器关闭80端口,立即再次重启80端口的服务,这时可能不会成功启动,原因也是服务器的连接还处于TIME_WAIT状态。
检查net.ipv4.tcp_tw当前值,将当前的值更改为1分钟:
[root@aaa1 ~]# sysctl -a|grep net.ipv4.tcp_tw
net.ipv4.tcp_tw_reuse = 0
net.ipv4.tcp_tw_recycle = 0
[root@aaa1 ~]#
vi /etc/sysctl
增加或修改net.ipv4.tcp_tw值:
net.ipv4.tcp_tw_reuse = 1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使内核参数生效:
[root@aaa1 ~]# sysctl -p
[root@aaa1 ~]# sysctl -a|grep net.ipv4.tcp_tw
net.ipv4.tcp_tw_reuse = 1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用netstat再观察正常
这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够重复利用time_wait的值,我们可以设置时检查一下time和wait的值
#sysctl -a | grep time | grep wait
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time_wait = 120
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close_wait = 60
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fin_wait = 120
问一下TIME_WAIT有什么问题,是闲置而且内存不回收吗?
是的,这样的现象实际是正常的,有时和访问量大有关,设置这两个参数: reuse是表示是否允许重新应用处于TIME-WAIT状态的
socket用于新的TCP连接; recyse是加速TIME-WAIT sockets回收
Q: 我正在写一个unix server程序,不是daemon,经常需要在命令行上重启它,绝大
多数时候工作正常,但是某些时候会报告"bind: address in use",于是重启失
败。
A: Andrew Gierth
server程序总是应该在调用bind()之前设置SO_REUSEADDR套接字选项。至于
TIME_WAIT状态,你无法避免,那是TCP协议的一部分。
Q: 如何避免等待60秒之后才能重启服务
A: Erik Max Francis
使用setsockopt,比如
--------------------------------------------------------------------------
int option = 1;
if ( setsockopt ( masterSocket, SOL_SOCKET, SO_REUSEADDR, &option,
sizeof( option ) ) < 0 )
{
die( "setsockopt" );
}
--------------------------------------------------------------------------
Q: 编写 TCP/SOCK_STREAM 服务程序时,SO_REUSEADDR到底什么意思?
A: 这个套接字选项通知内核,如果端口忙,但TCP状态位于 TIME_WAIT ,可以重用
端口。如果端口忙,而TCP状态位于其他状态,重用端口时依旧得到一个错误信息,
指明"地址已经使用中"。如果你的服务程序停止后想立即重启,而新套接字依旧
使用同一端口,此时 SO_REUSEADDR 选项非常有用。必须意识到,此时任何非期
望数据到达,都可能导致服务程序反应混乱,不过这只是一种可能,事实上很不
可能。
一个套接字由相关五元组构成,协议、本地地址、本地端口、远程地址、远程端
口。SO_REUSEADDR 仅仅表示可以重用本地本地地址、本地端口,整个相关五元组
还是唯一确定的。所以,重启后的服务程序有可能收到非期望数据。必须慎重使
用 SO_REUSEADDR 选项。
Q: 在客户机/服务器编程中(TCP/SOCK_STREAM),如何理解TCP自动机 TIME_WAIT 状
态?
A: W. Richard Stevens <1999年逝世,享年49岁>
下面我来解释一下 TIME_WAIT 状态,这些在<>
中2.6节解释很清楚了。
MSL(最大分段生存期)指明TCP报文在Internet上最长生存时间,每个具体的TCP实现
都必须选择一个确定的MSL值。RFC 1122建议是2分钟,但BSD传统实现采用了30秒。
TIME_WAIT 状态最大保持时间是2 * MSL,也就是1-4分钟。
IP头部有一个TTL,最大值255。尽管TTL的单位不是秒(根本和时间无关),我们仍需
假设,TTL为255的TCP报文在Internet上生存时间不能超过MSL。
TCP报文在传送过程中可能因为路由故障被迫缓冲延迟、选择非最优路径等等,结果
发送方TCP机制开始超时重传。前一个TCP报文可以称为"漫游TCP重复报文",后一个
TCP报文可以称为"超时重传TCP重复报文",作为面向连接的可靠协议,TCP实现必须
正确处理这种重复报文,因为二者可能最终都到达。
一个通常的TCP连接终止可以用图描述如下:
client server
FIN M
close -----------------> (被动关闭)
ACK M+1
<-----------------
FIN N
<----------------- close
ACK N+1
----------------->
为什么需要 TIME_WAIT 状态?
假设最终的ACK丢失,server将重发FIN,client必须维护TCP状态信息以便可以重发
最终的ACK,否则会发送RST,结果server认为发生错误。TCP实现必须可靠地终止连
接的两个方向(全双工关闭),client必须进入 TIME_WAIT 状态,因为client可能面
临重发最终ACK的情形。
{
scz 2001-08-31 13:28
先调用close()的一方会进入TIME_WAIT状态
}
此外,考虑一种情况,TCP实现可能面临先后两个同样的相关五元组。如果前一个连
接处在 TIME_WAIT 状态,而允许另一个拥有相同相关五元组的连接出现,可能处理
TCP报文时,两个连接互相干扰。使用 SO_REUSEADDR 选项就需要考虑这种情况。
为什么 TIME_WAIT 状态需要保持 2MSL 这么长的时间?
如果 TIME_WAIT 状态保持时间不足够长(比如小于2MSL),第一个连接就正常终止了。
第二个拥有相同相关五元组的连接出现,而第一个连接的重复报文到达,干扰了第二
个连接。TCP实现必须防止某个连接的重复报文在连接终止后出现,所以让TIME_WAIT
状态保持时间足够长(2MSL),连接相应方向上的TCP报文要么完全响应完毕,要么被
丢弃。建立第二个连接的时候,不会混淆。
A: 小四
在Solaris 7下有内核参数对应 TIME_WAIT 状态保持时间
# ndd -get /dev/tcp tcp_time_wait_interval
240000
# ndd -set /dev/tcp tcp_time_wait_interval 1000
缺省设置是240000ms,也就是4分钟。如果用ndd修改这个值,最小只能设置到1000ms,
也就是1秒。显然内核做了限制,需要Kernel Hacking。
# echo "tcp_param_arr/W 0t0" | adb -kw /dev/ksyms /dev/mem
physmem 3b72
tcp_param_arr: 0x3e8 = 0x0
# ndd -set /dev/tcp tcp_time_wait_interval 0
我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灾难性后果,参看<>的声明。
Q: TIME_WAIT 状态保持时间为0会有什么灾难性后果?在普遍的现实应用中,好象也
就是服务器不稳定点,不见得有什么灾难性后果吧?
Linux 内核源码 /usr/src/linux/include/net/tcp.h 中
#define TCP_TIMEWAIT_LEN (60*HZ) /* how long to wait to successfully
* close the socket, about 60 seconds */
最好不要改为0,改成1。端口分配是从上一次分配的端口号+1开始分配的,所以一般
不会有什么问题。端口分配算法在tcp_ipv4.c中tcp_v4_get_port中。
下载最新的pure-ftp源码包pure-ftpd-1.0.20.tar.bz2
# wget http://syslab.comsenz.com/downlo ... ftpd-1.0.21.tar.bz2
#tar jxvf pure-ftpd-1.0.21.tar.bz2
#cd pure-ftpd-1.0.21
./configure \
"--prefix=/usr/local/pureftpd" \
"--without-inetd" \
"--with-altlog" \
"--with-puredb" \
"--with-throttling" \
"--with-largefile" \
"--with-peruserlimits" \
"--with-tls" \
"--with-language=simplified-chinese"
#make && make install
起动
法一:用参数
/usr/local/pureftpd/sbin/pure-ftpd -S 21 -c 20 -C 1 -E -u 100 -R -t:800 -a 0 &
-S 端口
-c 最大用户数
-C 线程数
-E Anonymous logins are prohibited
-u Don't allow uids below <uid> to log in
-R Disallow users (even non-anonymous ones) usage of the CHMOD command
-t:800 下载800k,上传无限制
-a 0 除gid 0的组,限制用户再主目录。
法二:用配置文件
#mkdir /usr/local/pureftpd/etc
#cd configuration-file
#cp pure-ftpd.conf /usr/local/pureftpd/etc/pure-ftpd.conf
#cp pure-config.pl /usr/local/pureftpd/sbin/pure-config.pl
#chmod 755 /usr/local/pureftpd/sbin/pure-config.pl
启动命令: /usr/local/pureftpd/sbin/pure-config.pl /usr/local/pureftpd/etc/pure-ftpd.conf
当然要修改配置文件,英文说明也不是很难。
下面是我的配置文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hrootEveryone yes
BrokenClientsCompatibility no
MaxClientsNumber 50
Daemonize yes
MaxClientsPerIP 8
VerboseLog no
DisplayDotFiles yes
AnonymousOnly no
NoAnonymous no
SyslogFacility ftp
DontResolve yes
MaxIdleTime 15
PureDB /usr/local/pureftpd/etc/pureftpd.pdb
LimitRecursion 2000 8
AnonymousCanCreateDirs no
MaxLoad 4
AntiWarez yes
Umask 133:022
MinUID 100
AllowUserFXP no
AllowAnonymousFXP no
ProhibitDotFilesWrite no
ProhibitDotFilesRead no
AutoRename no
AnonymousCantUpload no
PIDFile /usr/local/pureftpd/var/run/pure-ftpd.pid
MaxDiskUsage 99
CustomerProof yes
#######接下来该建立用户了###############
# /usr/local/pureftpd/bin/pure-pw useradd ftp_test -u www -d /data/wwwroot其中,-u 将虚拟用户 ftp_test 与系统用户 www 关联在一起。-d 参数使 ftp_test 只能访问其主目录。执行完上述命令后,会提示输入密码。
# /usr/local/pureftpd/bin/pure-pw mkdb
名称 : crontab
使用权限 : 所有使用者
使用方式 :
crontab file [-u user]-用指定的文件替代目前的crontab。
crontab-[-u user]-用标准输入替代目前的crontab.
crontab-1[user]-列出用户目前的crontab.
crontab-e[user]-编辑用户目前的crontab.
crontab-d[user]-删除用户目前的crontab.
crontab-c dir- 指定crontab的目录。
crontab文件的格式:M H D m d cmd.
基本格式 :
* * * * * command
分 时 日 月 周 命令
M: 分钟(0-59)。每分钟用*或者 */1表示
H:小时(0-23)。(0表示0点)
D:天(1-31)。
m: 月(1-12)。
d: 一星期内的天(0~6,0为星期天)。
cmd要运行的程序,程序被送入sh执行,这个shell只有USER,HOME,SHELL这三个环境变量
说明 :
crontab 是用来让使用者在固定时间或固定间隔执行程序之用,换句话说,也就是类似使用者的时程表。-u user 是指设定指定 user 的时程表,这个前提是你必须要有其权限(比如说是 root)才能够指定他人的时程表。如果不使用 -u user 的话,就是表示设定自己的时程表。
参数 :
crontab -e : 执行文字编辑器来设定时程表,内定的文字编辑器是 VI,如果你想用别的文字编辑器,则请先设定 VISUAL 环境变数来指定使用那个文字编辑器(比如说 setenv VISUAL joe)
crontab -r : 删除目前的时程表
crontab -l : 列出目前的时程表
crontab file [-u user]-用指定的文件替代目前的crontab。
时程表的格式如下 :
f1 f2 f3 f4 f5 program
其中 f1 是表示分钟,f2 表示小时,f3 表示一个月份中的第几日,f4 表示月份,f5 表示一个星期中的第几天。program 表示要执行的程序。
当 f1 为 * 时表示每分钟都要执行 program,f2 为 * 时表示每小时都要执行程序,其馀类推
当 f1 为 a-b 时表示从第 a 分钟到第 b 分钟这段时间内要执行,f2 为 a-b 时表示从第 a 到第 b 小时都要执行,其馀类推
当 f1 为 */n 时表示每 n 分钟个时间间隔执行一次,f2 为 */n 表示每 n 小时个时间间隔执行一次,其馀类推
当 f1 为 a, b, c,... 时表示第 a, b, c,... 分钟要执行,f2 为 a, b, c,... 时表示第 a, b, c...个小时要执行,其馀类推
使用者也可以将所有的设定先存放在档案 file 中,用 crontab file 的方式来设定时程表。
例子 :
#每天早上7点执行一次 /bin/ls :
0 7 * * * /bin/ls
在 12 月内, 每天的早上 6 点到 12 点中,每隔3个小时执行一次 /usr/bin/backup :
0 6-12/3 * 12 * /usr/bin/backup
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 5:00 寄一封信给
[email protected] :
0 17 * * 1-5 mail -s "hi"
[email protected] < /tmp/maildata
每月每天的午夜 0 点 20 分, 2 点 20 分, 4 点 20 分....执行 echo "haha"
20 0-23/2 * * * echo "haha"
注意 :
当程序在你所指定的时间执行后,系统会寄一封信给你,显示该程序执行的内容,若是你不希望收到这样的信,请在每一行空一格之后加上 > /dev/null 2>&1 即可
例子2 :
#每天早上6点10分
10 6 * * * date
#每两个小时
0 */2 * * * date
#晚上11点到早上8点之间每两个小时,早上8点
0 23-7/2,8 * * * date
#每个月的4号和每个礼拜的礼拜一到礼拜三的早上11点
0 11 4 * mon-wed date
#1月份日早上4点
0 4 1 jan * date
范例
$crontab -l 列出用户目前的crontab.
/usr/lib/cron/cron.allow表示谁能使用crontab命令。如果它是一个空文件表明没有一个用户能安排作业。如果这个文件不存在,而有另外一个文件/usr/lib/cron/cron.deny,则只有不包括在这个文件中的用户才可以使用crontab命令。如果它是一个空文件表明任何用户都可安排作业。两个文件同时存在时cron.allow优先,如果都不存在,只有超级用户可以安排作业。
crontab文件的一些例子:
30 21 * * * /usr/local/etc/rc.d/lighttpd restart
上面的例子表示每晚的21:30重启apache。
45 4 1,10,22 * * /usr/local/etc/rc.d/lighttpd restart
上面的例子表示每月1、10、22日的4 : 45重启apache。
10 1 * * 6,0 /usr/local/etc/rc.d/lighttpd restart
上面的例子表示每周六、周日的1 : 10重启apache。
0,30 18-23 * * * /usr/local/etc/rc.d/lighttpd restart
上面的例子表示在每天18 : 00至23 : 00之间每隔30分钟重启apache。
0 23 * * 6 /usr/local/etc/rc.d/lighttpd restart
上面的例子表示每星期六的11 : 00 pm重启apache。
* */1 * * * /usr/local/etc/rc.d/lighttpd restart
每一小时重启apache
* 23-7/1 * * * /usr/local/etc/rc.d/lighttpd restart
晚上11点到早上7点之间,每隔一小时重启apache
0 11 4 * mon-wed /usr/local/etc/rc.d/lighttpd restart
每月的4号与每周一到周三的11点重启apache
0 4 1 jan * /usr/local/etc/rc.d/lighttpd restart
一月一号的4点重启apache
例子:
每两个时间值中间使用逗号分隔。
除了数字还有几个个特殊的符号就是”*”、”/”和”-”、”,”,*代表所有的取值范围内的数字,”/”代表每的意思,”*/5″表示每5个单位,”-”代表从某个数字到某个数字,”,”分开几个离散的数字。
每天早上6点
0 6 * * * echo "Good morning." >> /tmp/test.txt //注意单纯echo,从屏幕上看不到任何输出,因为cron把任何输出都email到root的信箱了。
每两个小时
0 */2 * * * echo "Have a break now." >> /tmp/test.txt
晚上11点到早上8点之间每两个小时,早上八点
0 23-7/2,8 * * * echo "Have a good dream:)" >> /tmp/test.txt
每个月的4号和每个礼拜的礼拜一到礼拜三的早上11点
0 11 4 * 1-3 command line
1月1日早上4点
0 4 1 1 * command line
每次编辑完某个用户的cron设置后,cron自动在/var/spool/cron下生成一个与此用户同名的文件,此用户的cron信息都记录在这个文件中,这个文件是不可以直接编辑的,只可以用crontab -e 来编辑。cron启动后每过一份钟读一次这个文件,检查是否要执行里面的命令。因此此文件修改后不需要重新启动cron服务。
2.编辑/etc/crontab 文件配置cron
cron 服务每分钟不仅要读一次/var/spool/cron内的所有文件,还需要读一次/etc/crontab,因此我们配置这个文件也能运用cron服务做一些事情。用crontab配置是针对某个用户的,而编辑/etc/crontab是针对系统的任务。此文件的文件格式是:
SHELL=/bin/bash
PATH=/sbin:/bin:/usr/sbin:/usr/bin
MAILTO=root //如果出现错误,或者有数据输出,数据作为邮件发给这个帐号
HOME=/ //使用者运行的路径,这里是根目录
# run-parts
01 * * * * root run-parts /etc/cron.hourly //每小时执行/etc/cron.hourly内的脚本
02 4 * * * root run-parts /etc/cron.daily //每天执行/etc/cron.daily内的脚本
22 4 * * 0 root run-parts /etc/cron.weekly //每星期执行/etc/cron.weekly内的脚本
42 4 1 * * root run-parts /etc/cron.monthly //每月去执行/etc/cron.monthly内的脚本
二、cron 定时
cron是一个linux下的定时执行工具,可以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运行作业。由于Cron 是Linux的内置服务,但它不自动起来,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启动、关闭这个服务:
/sbin/service crond start //启动服务
/sbin/service crond stop //关闭服务
/sbin/service crond restart //重启服务
/sbin/service crond reload //重新载入配置
你也可以将这个服务在系统启动的时候自动启动:
在/etc/rc.d/rc.local这个脚本的末尾加上:
/sbin/service crond start
现在Cron这个服务已经在进程里面了,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服务了,Cron服务提供以下几种接口供大家使用:
1、直接用crontab命令编辑
cron服务提供crontab命令来设定cron服务的,以下是这个命令的一些参数与说明:
crontab -u //设定某个用户的cron服务,一般root用户在执行这个命令的时候需要此参数
crontab -l //列出某个用户cron服务的详细内容
crontab -r //删除某个用户的cron服务
crontab -e //编辑某个用户的cron服务
比如说root查看自己的cron设置:crontab -u root -l
再例如,root想删除fred的cron设置:crontab -u fred -r
在编辑cron服务时,编辑的内容有一些格式和约定,输入:crontab -u root -e
进入vi编辑模式,编辑的内容一定要符合下面的格式:*/1 * * * * ls >> /tmp/ls.txt
这个格式的前一部分是对时间的设定,后面一部分是要执行的命令,如果要执行的命令太多,可以把这些命令写到一个脚本里面,然后在这里直接调用这个脚本就可以了,调用的时候记得写出命令的完整路径。时间的设定我们有一定的约定,前面五个*号代表五个数字,数字的取值范围和含义如下:
分钟 (0-59)
小時 (0-23)
日期 (1-31)
月份 (1-12)
星期 (0-6)//0代表星期天
除了数字还有几个个特殊的符号就是"*"、"/"和"-"、",",*代表所有的取值范围内的数字,"/"代表每的意思,"*/5"表示每5个单位,"-"代表从某个数字到某个数字,","分开几个离散的数字。
# dd if=/dev/zero of=/.swapf bs=1024 count=102400 #bs默认为512,count默认单位是KB;
# mkswap /.swapf
# swapon /.swapf
# swapon -s #显示swap挂载情况;
编辑/etc/fstab:
/.swapf swap swap defaults 0 0 如果有剩余空间的话,就更简单了:
比如,已经划分/dev/sda7为512M
# mkswap /dev/sda7
# swapon /dev/sda7
编辑/etc/fstab:
/dev/sda7 swap swap defaults 0 0
转自:http://www.sudone.com/nginx/nginx_vs_lvs.html
lvs和nginx都可以用作多机负载的方案,它们各有优缺,在生产环境中需要好好分析实际情况并加以利用。
首先提醒,做技术切不可人云亦云,我云即你云;同时也不可太趋向保守,过于相信旧有方式而等别人来帮你做垫被测试。把所有即时听说到的好东西加以钻研,从而提高自己对技术的认知和水平,乃是一个好习惯。
下面来分析一下两者:
一、lvs的优势:
1、抗负载能力强,因为lvs工作方式的逻辑是非常之简单,而且工作在网络4层仅做请求分发之用,没有流量,所以在效率上基本不需要太过考虑。在我手里的lvs,仅仅出过一次问题:在并发最高的一小段时间内均衡器出现丢包现象,据分析为网络问题,即网卡或linux2.4内核的承载能力已到上限,内存和cpu方面基本无消耗。
2、配置性低,这通常是一大劣势,但同时也是一大优势,因为没有太多可配置的选项,所以除了增减服务器,并不需要经常去触碰它,大大减少了人为出错的几率。
3、工作稳定,因为其本身抗负载能力很强,所以稳定性高也是顺理成章,另外各种lvs都有完整的双机热备方案,所以一点不用担心均衡器本身会出什么问题,节点出现故障的话,lvs会自动判别,所以系统整体是非常稳定的。
4、无流量,上面已经有所提及了。lvs仅仅分发请求,而流量并不从它本身出去,所以可以利用它这点来做一些线路分流之用。没有流量同时也保住了均衡器的IO性能不会受到大流量的影响。
5、基本上能支持所有应用,因为lvs工作在4层,所以它可以对几乎所有应用做负载均衡,包括http、数据库、聊天室等等。
另:lvs也不是完全能判别节点故障的,譬如在wlc分配方式下,集群里有一个节点没有配置VIP,会使整个集群不能使用,这时使用wrr分配方式则会丢掉一台机。目前这个问题还在进一步测试中。所以,用lvs也得多多当心为妙。
二、nginx和lvs作对比的结果
1、nginx工作在网络的7层,所以它可以针对http应用本身来做分流策略,比如针对域名、目录结构等,相比之下lvs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所以nginx单凭这点可利用的场合就远多于lvs了;但nginx有用的这些功能使其可调整度要高于lvs,所以经常要去触碰触碰,由lvs的第2条优点看,触碰多了,人为出问题的几率也就会大。
2、nginx对网络的依赖较小,理论上只要ping得通,网页访问正常,nginx就能连得通,nginx同时还能区分内外网,如果是同时拥有内外网的节点,就相当于单机拥有了备份线路;lvs就比较依赖于网络环境,目前来看服务器在同一网段内并且lvs使用direct方式分流,效果较能得到保证。另外注意,lvs需要向托管商至少申请多一个ip来做Visual IP,貌似是不能用本身的IP来做VIP的。要做好LVS管理员,确实得跟进学习很多有关网络通信方面的知识,就不再是一个HTTP那么简单了。
3、nginx安装和配置比较简单,测试起来也很方便,因为它基本能把错误用日志打印出来。lvs的安装和配置、测试就要花比较长的时间了,因为同上所述,lvs对网络依赖比较大,很多时候不能配置成功都是因为网络问题而不是配置问题,出了问题要解决也相应的会麻烦得多。
4、nginx也同样能承受很高负载且稳定,但负载度和稳定度差lvs还有几个等级:nginx处理所有流量所以受限于机器IO和配置;本身的bug也还是难以避免的;nginx没有现成的双机热备方案,所以跑在单机上还是风险较大,单机上的事情全都很难说。
5、nginx可以检测到服务器内部的故障,比如根据服务器处理网页返回的状态码、超时等等,并且会把返回错误的请求重新提交到另一个节点。目前lvs中ldirectd也能支持针对服务器内部的情况来监控,但lvs的原理使其不能重发请求。重发请求这点,譬如用户正在上传一个文件,而处理该上传的节点刚好在上传过程中出现故障,nginx会把上传切到另一台服务器重新处理,而lvs就直接断掉了,如果是上传一个很大的文件或者很重要的文件的话,用户可能会因此而恼火。
6、nginx对请求的异步处理可以帮助节点服务器减轻负载,假如使用apache直接对外服务,那么出现很多的窄带链接时apache服务器将会占用大量内存而不能释放,使用多一个nginx做apache代理的话,这些窄带链接会被nginx挡住,apache上就不会堆积过多的请求,这样就减少了相当多的内存占用。这点使用squid也有相同的作用,即使squid本身配置为不缓存,对apache还是有很大帮助的。lvs没有这些功能,也就无法能比较。
7、nginx能支持http和email(email的功能估计比较少人用),lvs所支持的应用在这点上会比nginx更多。
在使用上,一般最前端所采取的策略应是lvs,也就是DNS的指向应为lvs均衡器,lvs的优点令它非常适合做这个任务。
重要的ip地址,最好交由lvs托管,比如数据库的ip、webservice服务器的ip等等,这些ip地址随着时间推移,使用面会越来越大,如果更换ip则故障会接踵而至。所以将这些重要ip交给lvs托管是最为稳妥的,这样做的唯一缺点是需要的VIP数量会比较多。
nginx可作为lvs节点机器使用,一是可以利用nginx的功能,二是可以利用nginx的性能。当然这一层面也可以直接使用squid,squid的功能方面就比nginx弱不少了,性能上也有所逊色于nginx。
nginx也可作为中层代理使用,这一层面nginx基本上无对手,唯一可以撼动nginx的就只有lighttpd了,不过lighttpd目前还没有能做到nginx完全的功能,配置也不那么清晰易读。另外,中层代理的IP也是重要的,所以中层代理也拥有一个VIP和lvs是最完美的方案了。
nginx也可作为网页静态服务器,不过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畴,简单提一下。
具体的应用还得具体分析,如果是比较小的网站(日PV<1000万),用nginx就完全可以了,如果机器也不少,可以用DNS轮询,lvs所耗费的机器还是比较多的;大型网站或者重要的服务,机器不发愁的时候,要多多考虑利用lvs。
- «
- 1
- ...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
- 63
- »